中国输液数量远超过国际水平(中国输液消费量)

中国输液数量远超过国际水平中国输液数量远超过国际水平

这张引人注目的海报并没有产生应有的宣传效果。 2011年的第二天一早,挂着瓶子的病人就已经摆满了病床。

假期结束了,又要赶去上班,所以不能请假。输液效果更好更快。一个女孩说。由于挂瓶的病人太多,她被挤到了病房外的走廊里。

看着科室里挂着无数瓶子的景象,值班医生杨霞心中充满了无奈。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的小部门,每天也至少要损失60 瓶。杨霞说,我们也会建议患者不要输液,但很多时候我们确实做不到。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04年全球发生的160亿次注射中,有50亿次发生在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注射国家。在近日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联席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志新也表示,2009年,我国医用输液产量104亿瓶,平均13亿人,相当于每个中国人一年挂8个瓶,远高于2.5至3.3个瓶的国际平均水平。

只要消化吸收没有问题,口服药物和输液同样有效。

杨霞经常发现,外国人来代替她看病,通常只是给点药就走了。她从未见过需要输液的人。但对于国内患者来说,似乎不输液就治不了病。

1831年,当英国医生托马斯·拉塔首次尝试使用输血工具给病人输注生理盐水时,这种实验性的治疗方法是为了挽救一位垂死的霍乱病人。时至今日,静脉注射技术仍在不断发展,甚至出现了一两周不需要拔针的套管针。但在西方国家,输液一直是医生除非万不得已不会使用的最后一种给药方式。一般来说,只有急诊病人、危重病人、不能进食的病人才会使用静脉注射,这是一种风险较高的打通人体静脉通道的方法。

只有在国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高燕就面临着这样的尴尬。无论是上班、上学,还是带着年老的家人前来,很多人一进门就要求打点滴。如果医生不同意,他们就会拍桌子。主任医师极力模仿这些病人愤怒的语气。我感觉很不舒服。发烧那么高。你们医生对我一点同情心都没有!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输液最大的好处就是痊愈快,甚至有的医生也会这样解释。生物化学博士方舟子认为,这种说法在某些情况下是正确的,因为静脉注射的药物可以完全吸收,而且见效也比较快。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达到有效范围需要十几秒的时间。但在其他情况下,这只是一种幻觉或心理效应。方舟子说,寒滴就属于这一类。

杨夏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为了证明输液和口服药物的治疗速度旗鼓相当,她从文件夹里拿出了几种常用药物的说明书。其中,常用抗炎抗生素莫西沙星的说明书上写明,莫西沙星口服后吸收迅速且几乎完全,总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91%;另一种抗菌消炎药头孢克洛的说明书中也注明,药代动力学明确证明该药口服后吸收良好。

很多人认为吃药没用,去医院挂瓶就可以了。不是这种情况。杨夏说道。她解释说,任何药物都有其代谢规律,口服药物必须按照包装上的说明按时、适量服用,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很多人在家经常忘记吃药,到了医院就会忠实地遵守输液的时间和剂量。结果,他们产生了误解,认为输液是快速好转的唯一方法。

她还记得一位性急的感冒病人,吃药一天后赶到医院坚持输液,发现身体没有好转。终于,在我自己的劝说下,又等了一天,我康复了。

任何疾病都有其发展规律和恢复周期。杨霞说,其实,只要消化吸收没有问题,口服药和输液同样有效。

当效果相当时,口服药物比注射治疗有更现实的优势,那就是价格低廉。高岩举了一个例子。口服左氧氟沙星片一盒12元,可以服用3天。同样的药物,静脉注射每天100多元,3天近400元,与口服药物相当。 30次。

用输液来治疗感冒发烧不仅浪费而且有风险

不仅如此,静脉注射常被称为感冒发烧等战场上拍蚊子的大炮。不仅造成浪费,还存在隐患,可能造成额外人员伤亡。

从我们的医学角度来看,静脉注射是一种侵入性和创伤性的药物输送方法。高燕表示,还可能会引起很多不良反应。

在药物治疗中,不同的药物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当人们服用口服片剂和胶囊时,药物通过消化系统进入血液。这个过程比较缓慢,引起的不良反应也比较轻微。一些可能引起过敏的杂质可能会在消化道中被分解。

人们使用静脉注射时,药物可通过针头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迅速剧烈地引起发热、皮炎、皮疹等不良反应,严重时可导致休克或死亡。

2010年11月15日,重庆一名护士在输液过程中偷偷将药物加替沙星更换为甲磺酸帕珠沙星。结果,47岁的重庆女子罗友菊病重,甚至全身发黑。仅仅一个月后,呼和浩特市一名一岁男孩因腹泻被父母送往医院。结果孩子在输液过程中一直哭闹、呕吐,随后呼吸越来越弱,最终死亡。

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高岩说道。

运营中还潜藏着其他风险。如果输液器具在生产、储存过程中受到污染,或者输液部位皮肤消毒不彻底,输液过程也会成为一座桥梁,让病毒、细菌轻易进入人体。在最严重的情况下,这可能导致病原体通过血液传播到全身,导致危及生命的败血症。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工作人员曾表示,在中国一些省份,未经消毒注射器和针头进行注射的比例达到30%。

即使彻底消毒,输液仍然存在其他风险:如果输液时使用的药液浓度太稀或太浓,进入人体后可能会破坏体内的电解质平衡;如果输液速度过快,或注射药液过多,还可能引起高血压、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即使注射器内的药物中混入了气泡或血块,也会堵塞血管,导致心脏停止跳动。

我们常说,能口服药就不要选择输液疗法。高燕表示,这是医学界的常识。

病人聚集打点滴,其实是中国不正常医患关系的一个缩影。

口服药物虽然副作用少、价格便宜、功效与输液基本相同,但几乎在竞争中胜出。但回到现实,这些优点似乎完全被人们忽视了。每到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医院里总是挤满了打针、挂瓶的病人。有人评论说,这一幕就像是悬瓶森林。

高燕记得,1986年她刚当医生时,静脉注射并不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一些患者开始向医生寻求更好的药物。从那时起,医院里挂着无数瓶子的景象就越来越常见。

曾经在美国生活过的方舟子说,他从来没有在美国像在中国那样见过输液到处都是。他在文章中推测,点滴在中国的泛滥应该是文化因素造成的。患者去医院看病时,都希望得到尽可能先进、彻底的治疗,而静脉滴注似乎比吃药先进、彻底得多。

很多人猜测,经济利益也是当今中国医院输液泛滥的重要原因。这种所谓的以药养药的问题,正在推动目前众多挂瓶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主任委员刘又宁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些医生和医疗机构很少向患者普及感冒不需治疗就能自愈的科学理念。相反,他们在利益驱动下过度医疗,从而加剧了疫情。患者的错误观念。

还有一些医生为了争业绩、收回扣,只能给病人做手术。刘又宁说道。

杨霞还听患者描述自己的就医经历:在做抽血检查之前,只是量了体温,医生直接让患者服用三份剂量。这种混合了抗生素、激素、维生素的静脉注射药液,可以快速退烧,但潜在的危害更大:抗生素使用不规范,容易产生耐药性;激素不能随便用。她甚至看到有病人用了这样的吊带瓶后全身出现皮疹。

另一方面,杨霞经常花大量时间试图说服患者放弃输液,选择吃药。大多数患者都会尊重医生的意见,但如果太坚持,我们就会妥协。杨霞说,你也知道,在现在的医疗环境下,我们还是会听取患者的意见。

方舟子也同意,中国医生未必能学美国医生,不开任何药,不开一些镇痛解热药就送走感冒病人。这不仅会被患者认为是不负责任,而且如果患者因为感冒而患上更严重的病情,医生的麻烦就大了。他说。

病人聚集在医院打点滴,其实是中国不正常医患关系的一个缩影。方舟子说道。

如今,大瓶国的现状仍在延续。 1月2日,在“输液治疗并不代表康复快”的大海报前,一位老人在孩子们的陪伴下,终于挂起了吊带瓶。这样她心里就踏实多了。

中国输液数量远超过国际水平,以上就是本文为您收集整理的中国输液数量远超过国际水平最新内容,希望能帮到您!更多相关内容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