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救不如自救(等待救援不如自救)

等救不如自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许多人花很多钱购买各种营养产品。书摊上的保健书籍真假难辨。然而,人们对急救知识,特别是自救和互救知识的重视不够。很多人学习基本急救技能的热情仅限于理论学习,不注重动手练习,对关键知识理解不清楚。当生命需要时,他们常常不知所措,从而浪费了拯救自己和彼此的宝贵机会。

何忠杰表示,全球每年约有350万人因各种事故死亡。换句话说,每10秒就有一个人死亡。患者死亡分布在三个高峰。第一次死亡高峰发生在事故发生后60分钟内,占死亡人数的50%,称为现场死亡。 60分钟中前10分钟占25%。第二次死亡高峰发生在18小时内,为早期死亡,占30%。此类患者是主要救治对象,临床抢救主要集中在这一阶段。第三个死亡高峰发生在8小时至4周后,占死亡人数的20%。抢救应针对外伤后第一个、第二个高峰期的危重病人。尤为重要的是,60分钟之内,前10分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许多发生心脏骤停的医疗紧急情况,大量急救实践证明,4分钟内复苏的患者有一半可以获救; 4到6分钟内复苏的人只有10%可以获救;超过6分钟才复苏的,存活率只有4%;而超过10分钟才开始复苏的人几乎没有生存的机会。

急救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活着的人具有良好的大脑功能。目睹心脏骤停后立即抢救是恢复脑组织功能的最有效时机。脑组织在常温下只能耐受4分钟的缺血缺氧。如果及时进行胸外按压抢救,时间窗口可延长至20分钟左右。救护车可能会在延长的救援时间内到达并拯救病人。生活。现场救援每拖延一分钟,患者的死亡率就会增加3%。

徒劳地等待120救护车的到来就像是等死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社区每年有6万多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失血、呼吸道阻塞、窒息等。 49.47%的患者在家中死亡,1.64%在去医院途中死亡。其中,老年居民和丧偶者在家中或去医院途中死亡的比例较高。 65岁以上老年人群占死亡总人数的52.53%。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统计数据显示,因心脑血管疾病、外伤、中毒等原因导致的院前死亡比例远远大于院内死亡比例。受交通影响,120接到现场报警后第一时间派出专业人员赶赴现场救援,平均耗时约12分钟。在专业人员到来之前,急救需要患者家属、社区居民和目击者的及时参与,其及时性远大于后续的专业救援。如果这段时间不能进行正确气道开放、心肺复苏等一系列抢救措施,白等120救护车到来,我们就是在等死。如果不进行现场救援,只是将病人转移到医院,你就会死。

高水平自救互救填补10分钟救援空白

何忠杰表示,考察不同急救体系的重要指标不外乎两个。一是急救响应时间,即从伤病发生后公众拨打急救电话到急救人员到达现场的时间;二是现场逃生率。中国主要城市均在10分钟路程内(北京12分钟;上海11分钟;广州12分钟)。我们必须接受救援时间存在差距的现实,并以此制定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急救策略。即在公众中大力普及自救互救,用高水平的自救互救填补这10分钟的专业空白。

自救和互救是指发生伤害、疾病时公众的相互救助。过去,人们常常把它当作科普,公众能做的就是力所能及的事。即使在今天,许多人仍然认为专业的急救知识是普通大众不可能掌握的。何忠杰表示,其实普通人可以通过学习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急救知识。比如,呼吸、心脏骤停患者自救和互救的基本常识要求:一是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清除气道内异物;然后,通过口对口吹气和心脏按压为患者提供最低限度的脑供血。

掌握这些常识并不难。首先,家里应该有附近医院急诊科的电话号码,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危人群。您还必须确保家庭中至少有一个人了解一些最基本的急救技术,以确保高危患者周围有救援人员和保护人员。最好制作一张急救信息卡并随身携带。当突发袭击事件发生时,可以指导目击者采取正确的救援措施。这些信息还可以帮助医院快速诊断和治疗患者,缩短诊断时间,提高抢救效果。

等救不如自救,以上就是本文为您收集整理的等救不如自救最新内容,希望能帮到您!更多相关内容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