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频现"监管空白"(食品安全日常监管信息)

食品安全频现"监管空白",8月10日,卫生部就近期备受关注的“奶粉激素丑闻”明确“我国奶粉中不允许检出雌激素”。但由于原因复杂且仍在调查中,“还不能确定确定性”。早熟儿童与特定食物或环境之间存在联系。”

这样的回应体现了主管部门的责任,但尚未浇灭公众对真相的渴求。从家长早期要求给孩子送检,到多家媒体不断质疑,人们迫切关注:被高度怀疑的某品牌奶粉是否含有激素?它是婴儿性早熟的“罪魁祸首”还是“帮凶”?或者说,婴儿性早熟还有另外一个邪恶的一面吗?

连日来,在无数家长焦急等待的同时,工商、质检、医院等部门却纷纷表示“这件事不是我的责任”、“没有这个检测项目”。如果说“问题奶粉”的出现再次引起了消费者的恐慌,那么相关部门的“无端回应”和消费者的“无从检测”则暴露了食品安全标准的软肋:在一个激素类食品盛行的国家如此普遍,在普遍关注的时代,我们对激素的监管使用尚属空白。

应该承认,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国内外食品安全已进入高风险时期。一方面,人们的要求和标准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即使所有食品生产企业都“良好”、达到所有“标准”,也可能是由于一些新技术的应用、环境因素的变化、添加剂的使用等原因。使食物成为健康杀手。这意味着食品安全卫士不仅要做“消防员”,一发现问题就严格监管;还要当好“指示灯”,提高预见能力,提升粮食安全检查水平,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回想一下,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很多食品安全事件都因为“未纳入检测项目”而被延误,耽误了最佳预防时机。因此,控制食品安全固然需要敬业、以人为本的监管人员,但更需要严格的标准、快速反应的工具、严防硬性合规的制度设计。与时代要求相比,我国一些食品卫生标准滞后甚至缺失。其中许多是在上世纪“粮食短缺”时代制定的。即使去年实施《食品安全法》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执法检查中发现,食品安全标准仍存在数量少、指标粗糙、缺乏风险评估依据等问题。

对此,一些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监管部门特别注重食品安全前瞻和风险评估,经常对食品安全标准实行动态管理,经常增加项目、调整标准。试想,如果我们的监管部门能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主动评估一些食品安全潜在风险,相关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构筑联合防线;如果相关法律法规能够及时将激素检测纳入奶粉中,如果农业部门的激素检测方法能够及时与质监、药监部门共享,那么奶粉中出现的“无检”现象就能够得到解决。不会发生奶粉事件。

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我们已经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是时候认真清理“监管漏洞”了。

摘自《人民日报》 8月11日/吴岩

食品安全频现"监管空白",以上就是本文为您收集整理的食品安全频现"监管空白"最新内容,希望能帮到您!更多相关内容欢迎关注。